党建工作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工作动态 >> 党建工作 >> 正文

李保国:做无愧于时代的人民教师

作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中国农业大学原党委书记 瞿振元 编辑: 发表于:2018年11月16日 文章点击数:  【打印】

       我曾在中国农业大学任职,对高等农业院校怎样服务我国“三农”事业、怎样做一个无愧于时代的人民教师等问题一直都十分关注。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同志的先进事迹给了我一个最为完满的解答。他35年如一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既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又创新科技、扶贫富民,他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深刻内涵,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堪称当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李保国作为大学教师,30多年来,他始终坚守“三尺讲台”,把培养学生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责。他不仅培养了67名硕士、博士,而且坚持长期为本科生上课,有人劝他为本科生上课“意思”一下就可以了,但他不同意。他把“三尺讲台”和“田间地头”紧密结合,用新的科研成果更新教学内容,他主讲的课程生动、形象,实践性强,接“地气”,深受学生欢迎。他把学生“赶”到田间地头,把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在手把手的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他注重言传身教,用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学生说,李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人生的引路人。李保国同志不愧为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典范。李老师的模范行为也是对一些人轻视教学、忽视育人的一个回答。

       在创新成为社会进步的第一推动力的今天,创新已成为现代大学的重要使命,成为大学教师的重要责任。今天我们的创新是全面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我们的创新也是分层次的、多形态的,既追求原始创新、奇思妙想、“无中生有”,又进行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既开展战略性创新攻关,又对接现实需求,开展应急性创新攻关;既尊重个人创造,发挥尖兵作用,又注重集体攻关,推动协同创新。李保国教授选择了“迎着农民的需求找课题”“把成果留在农民家”“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科研道路。毫无疑问,这是一条当代我国大多数农业科技工作者应当选择的正确道路。对科技工作者来说,无论做基础研究还是做应用研究,是“顶天”还是“立地”,都应当得到尊重,怕的是飘在半空中,“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终于一事无成。但客观地说,搞基础研究的是少数,搞应用研究的是大多数。李保国教授直接面向生产实际、面向群众、造福百姓,他坚持35年扎根太行山,把知识“还给”农民,总结经验治山治水,打造“富岗”“绿岭”等知名品牌,带动10万多农民脱贫致富,被誉为“太行新愚公”“最美科技工作者”。他是创新科技、扶贫富民的典范。事实证明,李保国的道路是一条正确的道路,是一条值得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的道路。对农业科技工作者来说,更是值得效仿。当然,走这条路,意味着要吃更多的苦、承受更多的磨难,但最有可能做出成绩,体现价值。

       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创新科技、服务人民,是大学教师要做的两件大事。做好其中一件,都是不容易的事。但是,李保国同志都做了,而且都做好了,他是新时期大学教师的榜样。他能做好这一切,因为他对党忠诚,时时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因为他热爱人民、心系群众。如他所说,“时刻以善为本,寻找行善之地”,不断完善自己,处处做事为他人。这些,正是我们要向李保国同志学习的根本。

上一条:离退休党总支开展红色精神教育活动 下一条:用黄大年的三种精神铸魂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6 四川文理学院离退休工作处版权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办公电话:15308241573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塔石路519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06020089号-1 、网警备案号:51170003000124